你的数据便于管理吗?通过什么方法保持文件版本统一?最好还可以追溯文件的历史版本。
我自豪,我用 (此处可填空)
用群晖Drive啊,如果你有多台电脑,还有平板和手机,想要随时存取文件,通过Drive对应的系统平台客户端,不费九牛二虎虎生威风凛凛之力就能在任何一个终端上存取最新版本的文件。
不能恢复历史版本?
Drive除了时刻同步各平台文件,还可以进行多版本备份,有效避免发生以下情况:
辛苦肝了十八稿,一夜回到第一稿
惊醒初稿已删除,无法恢复泪满流
Drive支持多版本备份,轻松恢复历史版本。Drive同时运用了增量和差异的备份技术,第一次全部备份之后就只备份修改过的文件。
版本太多占满容量?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担心,我是连修改一个标点符号也会保存的人,这样一个个版本不是要塞满存储空间吗…Drive可以设置版本数量,来控制使用存储空间。
同步拉低电脑速度?
另外,有些小伙伴可能还会发生一开Drive电脑就变慢,那很有可能你的本地同步路径选在了C盘下面,保护电脑健康从不占用C盘空间做起。
那么就来看一下什么值得买NAS达人分享如何设置Drive同步吧~
男人的生产力工具 篇三:一步一步教你用群晖搭建安全高效省心的同步环境
来源:什么值得买
作者:lifeisgood
部分内容因篇幅原因有删减
低调的生产力工具:同步
想象一下,下列场景你是否经常遇到?如果是,希望本文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用群晖的同步套件来提高你的生产力。
场景1:临近下班,你在公司保存了文档,拷贝到U盘上,想带回去晚上修改润色,可回到家才发现,匆匆忙忙地把U盘落在办公桌上了。又或是领导同事着急向你索取一个文件,你却因为不在办公室,无法从电脑上得到它。
场景2:如今在家中、公司各处都有电脑,远程或移动工作不再是幻想。然而,在不同的电脑、U盘或移动硬盘中,积累了无数同名且版本混乱的文档,一来二去,到底哪个是最终版本?令人无所适从。这说明,随处办公实现后,无缝衔接工作流成为新的矛盾。
场景3:你的团队成员还在用U盘或QQ来回传递文件吗?这种方式看似方便,实则严重降低了团队生产力,因为经常要中断双方当前的工作和思绪,去发送或接收文件,经常发生的话,其实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文件共享办法。
以上场景,基本上涵盖了多地点、多平台、多终端情况下,团队成员如何流畅协作,以提升团队生产力的常见场景。而这些需求,都可以用同步技术来解决。
同步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热备份技术,它是在多个终端之间维护一套相同的文件,一旦某台终端上文件发生变化,就会触发同步软件,自动将其分发到其他终端,以时刻保证文件版本的一致性。在基本的同步功能之上,还可能增加版本管理功能,即保存文件在一段时间内的多个修改版本,以便恢复(回滚)到任意版本,或者救回删除的文件。整个过程完全是自动的,低调而透明,同步就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Synology 2018群晖发布会上,群晖推出了整合文档管理、同步备份、协同办公三大功能的套件Synology Drive,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Cloud Station Server和Synology Office等众多办公套件集成在了一起(Synology Office 实现文档、电子表格和幻灯片的在线编辑)。从此,Synology Drive就成了团队协同的统一入口。
套件中心下载Drive后,进行客户端配置:登录账户,添加和设置任务;开始自动同步,完成。
开始设置
在计算机上安装了Drive同步客户端,下一步就是常规的设置步骤了:确定是谁、要从哪一台群晖服务器、同步哪个文件夹的内容。
打开Drive客户端,先填写你的群晖服务器地址,或填写你的QuickConnect ID。然后填写NAS的账号和密码。点击下一步,开始测试连接。
此时,从群晖服务器的Drive管理控制台的日志页可以观察到:用户zdm已经从某台计算机连接到Drive服务器,还能看到ip地址、时间、国家地区等信息。
测试连接正常后,就到了远程和本地文件夹设置页面。此处排列着默认的远程和本地同步文件夹,将光标移动到上、下两个设置区域,右边会出现一个铅笔,表示点击进入编辑状态。
上方是服务器端的同步文件夹,对新手建议默认不变;下方是本地同步文件夹的路径,此处默认是一个新建的SynologyDrive文件夹,若想指向已经有内容的某个常用工作文件夹,可以点击铅笔编辑修改。
点击高级设置,可以对同步各项属性进行调整,新用户建议默认不变。但可以点击同步模式标签页,了解和熟悉一下同步方向选项(见上图)。
默认是双向同步:表示若本地同步文件夹中的内容改变,就立刻修改群晖远程目录中的相应内容,反之亦然,即双方保持严格一致,这也是多数情况下使用的同步模式。
仅从Drive Server下载数据:本地文件的改变不会上传到服务器,但服务器的改变会反映到本地。
单向上传:与上面模式正相反。
点击下一步,进入最后一个启用同步与我共享的设置页面。即与团队成员共享一些文件或文件夹,以便同步到你的计算机上进行管理和编辑,从而获得更好的协作体验。新手若不明白的话,可暂时选稍后再说,等熟悉了同步的使用方法之后,可以再添加。此时,已完成了Drive客户端的各项配置,快快点击完成吧!
客户端自动运行,弹出主界面。可以看到在同步任务页中,出现了我们刚才设置的第一个同步任务。右下角系统托盘区也出现了Drive客户端图标。
在此还可以添加连接到同一群晖服务器的不同同步任务,即将其他本地文件夹设为同步文件夹。
此时,群晖服务器的Drive管理控制台的客户端列表页,我们可以观察到:用户zdm已经从某台计算机连接到Drive服务器,为在线状态,还能看到客户端类型、ip地址、时间、国家地区等信息。
为你的多个终端安装和配置同步客户端
以上的过程,完成搭建了最基本的同步环境。此时,你只有一台计算机与群晖服务器同步,基本上算是利用群晖为你的数据进行了热备份,即每当数据改变,立刻就上传到群晖NAS。
要想发挥群晖NAS的更大价值和效能,就要把你所有的终端都装上同步客户端,接入你的私有同步环境。
重复前面的步骤,在你的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切被群晖支持的终端上安装Drive客户端,配置同一账号zdm。
完成后,你会欣喜地发现,在任一终端上修改一个文件,立刻就会借助群晖服务器同步到其他联机的终端,某台设备暂时离线也没关系,下次联机时客户端会自动同步。
同步功能的日常使用
群晖的同步功能,对用户是完全自动而透明的,即配置好后,用户不必过多干预,就可以享受同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
在一台计算机上向同步文件夹拷贝内容
刚才我们完成了配置之后,本地和远程同步文件夹空空如也,托盘区Drive图标提示“最新的”,表示已经与服务器同步,此时新用户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下面,我们向同步文件夹中拷贝一些文件,来进行观察。此处我用了写本文的21个截图文件。
自动同步到云端
当SynologyDrive文件夹新增了文件后,请注意右下角系统托盘区Drive图标上立刻出现了一个转动的蓝色圆环,光标停在此处还会浮出“同步中”的提示,这是客户端监控到了同步文件夹的内容变化,开始向群晖服务器上传数据(此处即刚拷贝进来的文件)。
此处所说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文件/文件夹的创建、改名、删除、修改等。
同时,Drive还会弹出消息,告知已更新8个文件。
此时,从群晖服务器的Drive管理控制台的日志页可以观察到:用户zdm对同步文件夹的任何变动都同步到了Drive服务器,比如最新的一条信息,是我删除了一个文件做示例,服务器端也同步删除了该文件。
Drive客户端的同步日志页中,也能看到详细的日志,比如最上面一条即删除同一文件的记录。从以上两张图可知,群晖在服务器和客户端都提供了相近的信息,让用户把控,这对协同办公是很重要的。
另一台计算机联机,开始同步到本地
此时,在另一台联机的计算机上,点击托盘区的Drive图标,在最近更改页中,就能看到更详细的同步动态。例如上图中就显示了正在同步的两个文件、进度、传输速度,已完成同步的文件等。
本文中是远程连接到群晖服务器,所以上传速度约为143KB/s(与计算机和群晖的连接速度有关),对于传输办公用的文档、电子表格、图片等资料已经够用(头一次同步时要传输所有文件,耗时略长,以后只传输变化的部分),如果计算机与群晖在同一局域网内,那速度更是爽快。
同步完成
离开办公室前,怎样判断文件是否已经同步到服务器,可以放心关机呢?这里有两种办法。
一是查看托盘区的Drive图标,如果没有蓝色转动的小圆环,就说明已同步。光标停留后,也会浮出上图中的“最新的”三个字,表示已同步。
二是单击Drive客户端图标,会弹出上图的详细窗口,注意窗口最上方圆形绿色背景中的对钩,和旁边“最新的”三个大字,即表示已同步。
通常情况下,由于同步速度很快,用户熟悉群晖的同步服务之后,几乎不必时刻关注这些信息,推荐仅在关机或重启前确认一下。
经验心得
同步系统会在每一客户端都保留一份完整拷贝
这样使得暂时离线也能管理和编辑本地的文件。但缺点是,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占用了同样的存储空间。
注意同步文件的体积和类型
同步机制要利用网络传输、要在多个客户端和服务器间比对文件内容、维护同步内容版本的一致性,这使得同步环境适合对协同办公进行支持,适用于管理单个体积不大的办公文档或图片。
不建议在同步文件夹中保存大容量的影视文件,所以群晖才针对不同任务场景,推出了DS video等套件。
做好数据的备份
在群晖上搭建同步环境之后,若团队成员不断加入,在显著提升团队生产力的同时,也会对群晖服务器产生依赖。此时,做好数据的保护和备份尤为重要。
个人目前采用的方案是:一、同时备份到另一台群晖服务器,且两台不要放在同一地点;二、必须用UPS来防止突然停电损坏硬盘;三、利用群晖的Cloud Sync套件,将文件加密保存到其他云端,例如微软的OneDrive。